燈轉。景轉。十三街街頭。愛菲穿著相同的衣服,揹著布袋。
認真地考察一遍十三街,並且把街上的重要資料記錄下來。那是我自從回到V城後一直想做的事。一方面,我認定這是個富有V城地方生活文化特色的舊區,當中的細節值得一一記下。另一方面,我也想探究一下十三街上面有沒有甚麼上師所說的標記、暗示或線索,能對我的路途作出指引。
關於十三街清拆重建的爭議,和街坊組織的保衛十三街抗爭行動,我所知不多。對於社會或政治層面的事情,我向來也比較遲鈍。縱使在生活上可以完全融入V城,甚至在情感上認定這是自己所屬的地方,一談到政治,我便立刻露出外來者的本相。也不知是由於自己無法投入,還是被拒諸門外。我只知道,這裡是一些人的家園。我只能夠從情感關係來理解世俗事務。而從信仰的立場來說,就是對於眾生的慈悲了。但是,說到底,無論是地方、房子,還是色身,都只是短暫的幻相,並無真實的本質,也因此不應該執著。緣起生,緣盡滅,世間並沒有永恆的事物。如此觀之,為何又要死守著舊街區不放?在對人的大同情和對事的大智慧之間,似乎存在某種矛盾。如何才能做到空有不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將會是我要修習的功課。
我從牛棚這邊開始走,順序是(街名投映):靈猴街、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鴻運街、蟬聯街、燕安街、駿發街、鶴齡街和寶貝街。我以手機的照相功能,把街名和街景一下拍下。名字當然也是空的,但以世間法來說,還有假名的存在和必要。
抬頭仰望,十三街的建築物外貌雖然參差不齊,但在規格上大體是一致的,都是七層高的沒有電梯的舊唐樓。樓下地鋪經營著各有特色的生意,同類行業傾向集中在某些街道,比如說有較多茶餐廳和粥麵店的鹿鳴街,賣醬油、茶葉、乾貨的鷹揚街,電器維修和賣電子零件的蟬聯街,汽車維修和輪胎裝換的駿發街,髮型屋和美容店雲集的鳯儀街等等。剛才從髮型屋老闆口中得知,這條街又是一樓一鳳的集中地,怪不得官玉蓮就在樓上營生。我一邊走就一邊感到惋惜,有一種為時已晚的感嘆。很多富有特色的店鋪已經結業,閘門貼上封條和「此乃市區重建局物業」的警告字句,只能從殘留的招牌來想像從前的景況。樓上的住宅同樣是十室九空的樣子,窗格子都用紅色膠紙打上交叉,像是統統填錯答案的習題簿。
我數算過,十三條街合在一起,還留下來的店鋪只剩下大約二十間。我把店鋪的名字也一一記錄下來,如果可能的話,還有店東、夥計的名字。我喜歡名字,因為名字背後總有故事。面向牛棚藝術村那邊的幾家店我早已熟悉,好像龍圖街口的周記報紙檔和德威文儀,鹿鳴街口的好運茶餐廳和人人麵店,麟祥街口的新鮮蔬果店等等,都是我經常幫襯的。有些店鋪只是在經過的時候稍稍駐足,就像那些車房和五金工場,生恐顯得唐突,妨礙了人家的工作。有的則鑽進去逛了一下,好像鴻運街的玉成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