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十年,終於可以和這部未完成的書告別了。
放棄這個三部曲續篇,是 2014 年底的事情。詳細情形已經寫在說明和附錄裡,這裡就不重複了。這兩年,我把舊作重新以 NFT 電子書形式出版,從《天工開物.栩栩如真》開始,然後是《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學習年代》。終於,還是回到那個時間中斷的缺口。
放棄,並不等於忘記,也不等於告別。過了十年,要重寫或者續寫,也完全不切實際。失敗,是必須承認的,沒有任何藉口可以掩飾。但是,我欠了它,也欠了當中的人物一個告別。用晨輝的說法,是封印它,給它一個終結。
出版殘稿,是經典作家死後才會得到的殊榮。我好歹未死,也不是經典作家,憑甚麼拿殘稿來出版?我無意也無法令未完成變成完成,那麼,這未完成本身,有值得一讀的地方嗎?恐怕沒有吧。但如果不是未完成,而是解構呢?未完成是被動狀態,解構是主動行為,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
「解構」現在已經是一個過時的辭彙了。正如「後設」一樣,「解構」曾經是二十世紀末的一時風尚,但今天已被棄如敝屣。但我卻覺得,在人工智能的降臨下,今天不但文學,整個人類文化也面臨解構。我並不樂觀,也並不悲觀,我認為這是一個契機。二十一世紀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但在文學領域裡看不見任何新事物。有新題材,有傑出的作品,但沒有新形式。大家都在懷緬二十世紀的風光,努力地保育舊價值。這非常值得敬佩,也肯定有其必要,但這不是前進。要前進,我們必須解構。解構之後,未必會出現更好的東西,但不解構,便肯定不會有新的生命力。
現在這本書的安排,希望問三個問題:第一,何謂「作者」?第二,何謂「作品」?第三,何謂「書」?也可以說是對現代自我進行的「完全自我解構」。不經過這一關,我們對文學和寫作不會有新的理解,也不會發現新的可能。但是,經過了這一關,自我也不再存在。至少,不會以本來的形態存在。所以,要告別的不只是這本未完成的書,也是未完成這本書的自己。
有些事情自己無法下手,我畢竟是二十世紀的孩子,對自我還是懷有眷戀。感謝晨輝,幫我完成了我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整件事其實是一個儀式——首先是召喚,然後是祭獻和祈請,最後是安魂。而儀式,也是劇場的起源。這本書以劇場始,以劇場終,也算是它的不完整中的完整吧。
30.5.2025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下):消失的可能世界》為非賣品,凡購買《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學習年代》或付費訂閱《董富記快報》或《愛虛構 Fiction Passion》,即可免費獲贈一冊。
電子書內含:1. 未完成稿原文(長刪節版);2. 董啟章與賴晨輝對談〈關於續寫、時空穿越、消失與重生〉;3. 使用 AI 工具(GPT 4.5)續寫的長刪節版(含作者與 AI 對話串);4. 由賴晨輝新創作的〈消失的可能世界〉;5.《飢餓藝術家》劇本(2010年)。
2025 年 8 月 8 日推出,到時會以電郵通知合資格者領取方式。
世界需要更多時間去追上,但我可以肯定,董先生這作品/儀式/實驗不只對書迷極之重要,也將對出版業和文壇產生深遠的影響。
無獨有偶,比《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學習年代》的出版晚一天,我也會出版一部未完成的舊作,作為對那個時代的告別,又或者,不過是對自己的交待、梳理。其實也可以說是已完成,反正它只是文章結集,又不必需有甚麼起承轉合,唯一讓我自覺未完成的,是缺了那篇,我一直寫不出來的序言。
儀式是重要的,很高興有個好結束,也謝謝AI的降世嗎,AI可說是集體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