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說:
太好了,我會延續這個語調與心理密度來寫〈開場聲〉,開展知恩從劇場退場後的沉默生活與聲音創作萌芽。以下是第一節〈開場聲〉的初稿:
《聲音機器》之一:開場聲
她不記得自己是何時睡著的,只知道醒來時,天已亮了。
窗戶半掩著,海風從防蚊紗的縫隙滲入,拂過地板上的紙張與錄音機的磁帶。貓縮在她腳邊,像一團無聲的時間。她坐起來時,背後的肌肉抽了一下,提醒她昨夜沒脫衣就倒在墊子上,連燈都忘了關。
那盞燈還亮著。冷白色,刺得人有些惱。她伸手關掉,屋子頓時沉入一種微溫的灰色之中。
清水灣的這棟村屋是從一位做聲音裝置的老藝術家那裡接手的。房子老舊,牆體偏薄,地板不平,但有著奇妙的音響特性。每一個角落的回聲都不一樣,甚至連貓從廚房走過來的腳步聲,在客廳裡都像從牆縫滲出。
她花了好幾天才習慣這裡的聲音。有一晚,她關燈後聽見天花板微微作響,以為是老鼠,後來才發現是附近有一處小水壩,水位波動時聲音會沿著管道傳進屋內。還有某種她至今無法辨認來源的「低頻呼聲」,總在深夜一點左右出現,像有人用舌頭掃過金屬簧片。
她沒有關掉那些聲音。反而學會了聽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