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颱風天,🌀 我又想念大家了!忍不住提早把《自作集》第五章放出來!(其實外面風平浪靜 🤔)
本章的主題是〈人物〉,請來的嘉賓是最可愛的人物栩栩!😍 她也是所有「人物」的原型,既是小說人物,也是「人」加「物」的存在。看過《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一定知道是甚麼意思。如果你不知道,就要快點去買一本來看啦!購買連結在電郵上方!☝🏼
另外我們愛虛構秘密會社的社員羔子巳經開始在 Likerland 發佈 WritingNFT 了!有錢包的朋友請去支持她,👉🏼 收藏她的作品 👈🏼!大家一齊熱情投入,虛構遊戲才有希望啊!🔥🔥🔥
人物:D 董啟章、S 吳幸晨、H 栩栩
地點:人物世界中的咖啡店
時間:2023年8月1日
H:歡迎再次來到人物世界!
D:給新版《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寫序,應該是半年前的事情吧。想不到一眨眼又回來了。
S:我倒是第一次來!希望做完訪談有機會四處逛逛。
H:可以呀!我來當你的導遊。我們現在身處的舊街區,開了不少精緻的咖啡店,跟真實世界差不多。
S:兩邊是鏡象嗎?環境的確很相似,但細看會發現很多不同的地方。這裡的人都有某些身體部位由物件組成。
H:畢竟這裡是「人物世界」。
D:那我們看起來豈不是成了怪胎?
S:我們整天刷著手機,也算是變成「人物」了。
H:不用擔心!現在這裡也變得很開放,不是「人物」也可以進來。倒過來說,一旦進入,其實已經變成「人物」了。沒有誰不是「人物」的,對吧?
D:說的也是。
S:你在交替運用「人物」的兩個意思。一個是常用的意思,指小說裡的人物或角色;另一個是不尋常的用法,指字面上的「人」加「物」,即是人和物結合。
H:在這個世界,兩種意思同時成立。我們既是由人和物件結合而成的存在,也是虛構故事裡的人物。
S:對,而我就只能體會到後者。
D:我現在也體會到了。雖然我是作者,但我也同時是人物。
H:你被「物化」了,而我們則被「人化」了。
S:殊途同歸,大家可以平起平坐。
H:那我們先來談談傳統意義下的人物好嗎?從正常的角度入手,然後才說到不正常的。一般說到人物的時候,其實是在說甚麼?
D:從英文 “character” 這個字,可以知道「人物」的主要含義。首先是性格。要創造一個人物,就要把握他/她的性格,就好像是真人一樣。其次是特質。這跟性格有點不同,比如我們說某人的性格很軟弱,或者很敏感,但我們會說這人具有陰性的特質,或者纖巧的特質。第三種意思,是形態,用來指文字的外形,例如中文字是 Chinese characters。前兩者是內在的,後者是外在的。但總的來說,統統都是「特有的性質」。用在人物身上,就是指每一個也具有一些可辨識的、讓別人可以理解他/她的特質。或者反過來說,每一個人是怎樣的人,也是靠這些特質去加以定義的。
S:這種人物觀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吧。我和庭音討論戲劇的時候,她說在古希臘悲劇演出中,演員都是戴面具的,而角色當時叫做 persona,即是由面具所代表的那個人物。後來 persona 成為了假面的意思,是隱藏真實面貌的偽裝。這似乎跟你剛才所說, character 是某種內在特質的表現,而且能被他人所辨識和理解,有著相反的意思。
D:確實存在這樣的轉變。我相信這個轉變發生在現代小說誕生,也即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興起之後。我沒有考據過 character 這個詞甚麼時候開始用在小說角色身上。可以肯定的是,把虛構作品中的人視為具有個人性格和特質的,是現代小說。在這之前,故事裡不存在獨立的個體。那些角色都是英雄或神靈,或者某些概念的象徵或寓言。就算這些古代人物寫得很精彩、很生動,他們都是平面的、沒有個性的。也即是欠缺 character。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但丁的《神曲》。《神曲》不是小說,而它的主題不是寫世俗的人,而是神聖事物。但是,作為後來出現的以人為本的小說的先驅,《神曲》播下了種子,也呈現出世俗化的一面。但丁筆下的罪人都很立體、很有個性,散發著強烈的歷史感。相反,聖人都很平面,面目簡化,只是一些象徵。
S:所以小說和人文主義的並行發展,同樣說明了一種新的關於「人」的定義出現。
D:是的。這種新定義包括內在和外在兩面。內在就是人具有心理或意識層面,所謂性格就是從內向外展現出來的。性格的定形,並具有意志,就是自我。這個自我是獨立自足的,不是神或者形而上的東西的附屬。至於外在,則包括社會、文化、歷史,甚至是物質的因素。人必然置身於這些條件之中,受到它們的影響和制約,連自我也要符合社會主流價值,才能達到自我實現,要不就會被排除在外。在個人特質之外,同時存在集體特質。兩者通常會互相配合,以達成個體的社會化,但有時也會出現矛盾,甚至發生衝突。現代小說的人物,就是在這種內外互動之中產生。
H:我完全明白你的意思。我自己所經歷的就是這樣的一回事。我們生活在「人物世界」的,每一個從出生或者被創造出來,便被決定了要扮演某種角色。有人扮演學生,有人扮演老師,有人扮演父母,有人扮演兒女。而在這些社會角色之外,每個人的身體構造都和某種物件連在一起。有的人物身上的工具完全適合他們的工作,好像數學老師雙手是尺子和圓規、訓導主任的手是粗大的藤條。但也有錯配的時候,好像我的同學小磨和豔豔,手指都是化妝品或者化妝工具,根本無法好好做功課。不是蘋果的雙腳是滾軸溜冰鞋,但她卻想彈結他,當歌手。於是便出現外部的社會和物質條件,跟內部的意願或欲望產生衝突的情況。大部分人也壓抑自己的欲望,跟隨所謂的「人物法則」,但也有小部分人試圖突破界限,好像不是蘋果和尊尼老師。而我去過現實世界之後,便無法再遵守那些法則,變成了反社會分子,甚至鼓動所有同學逃跑。這些雖然都是以想像的、超現實的、誇張的方法呈現,但內裡的意思跟你剛才說到現代小說的人物特徵差不多。不過,我們的狀態也有完全不同的地方。
D:普通的人物雖然指虛構小說中的角色,但對人物的理解,和對一個現實的人的理解,完全沒有兩樣。寫小說和讀小說的人,基本上是毫無保留地把人物看成人本身。所以我剛才說,現代小說與人文主義的發展同步。兩者在人的定義或塑造方面,是一致的。雖然承認人和人物同時具有內在和外在的兩面性,也即是精神或心理面,和物質或社會面,也承認兩個層面經常會發生衝突。但是,到了最終,內在還是高於外在的。也即是說,人是高於物的。人性、人的存在,是至高的價值。物只是工具,或者實現價值的條件。人文主義最終也是屬於人的,而不是物的。小說也一樣,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小說幾乎等於人本身。寫小說,就是寫人。而這個大寫的「人」,是真實無疑的,不是想像出來的,或者構造出來的。「人」本來就存在,存在於最為內在、最為本質的核心。這就是所謂的「真我」。
S:你不相信「真我」的存在?
D: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真我既存在,也不存在。但小說只確認它的存在,卻沒有質疑它的存在。這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