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Share this post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貝貝重生 - 7. 悲劇的誕生(2)

貝貝重生 - 7. 悲劇的誕生(2)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 #41

Dung Kai Cheung's avatar
Dung Kai Cheung
Jan 31, 2025
∙ Paid
3

Share this post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貝貝重生 - 7. 悲劇的誕生(2)
Share

進入九月,新的學年已經開始。有份參演的青年戲劇工作坊成員,因為都是中學生,所以白天必須回校上課,只能於晚間和周末參與排練。愛菲於是作出特別編排,把屬於幾位專業演員的沒有群戲的部分,安排在每天的日間排練。我因為是女主角,除了父親兼飢餓藝術家的幾場獨腳戲,可以說是從頭撐到尾。不過,主要不是體能和背對白的問題,而是精神上的負荷。K 在劇中的狀態基本上是不停承受著一次又一次變本加厲的衝擊,直至「囚禁」一幕達至高潮。而這一幕的處理方法,從劇本到手之後一直未有定案,成為了一個棘手的難題。

在之前的一幕裡,K 身不由己地被捲進了一場政治運動,她的飢餓表演變成了絕食抗爭。這可以理解為,藝術行為被政治行動「騎劫」或「利用」。對此 K 無從辯解,到了最後在筋疲力竭之下,才終於喊出了:「我表演飢餓唔係為咗任何原因!唔係為咗賺錢,唔係為咗出名,亦都唔係為咗乜嘢訴求!我係為藝術而藝術!為飢餓而飢餓!」對於 K 這樣的表態,其實我感到有點困惑。據我作為長期讀者對黑的理解,他一直對所謂純文學或純藝術抱持懷疑的態度,經常強調藝術必須回應現實世界的主張,在創作中也不乏政治介入和批判的實踐。記憶中他甚至曾經在一些社會行動中亮過相,雖然遠遠不算活躍分子,但也發表過文章,直接支持過某些抗爭立場。那他為甚麼在這裡會藉由 K 表達這樣的一種反政治化或非政治化的觀點,並且把抗爭者描繪成一群胡亂叫囂、無知兼且滑稽的烏合之眾,而堅持藝術的K則成為了受害者?不過,與這些困惑相比,黑編寫第十五場的動機更難理解,也對我造成更切身的衝擊。

在第十五場「囚禁」裡,黑的劇場指示是獄警藉口全身檢查對 K 施以羞辱,迫她脫光衣服,趴下來,抬高下身。他以目光對她施以蹂躪,然後又以食物的誘惑來剝奪她作為飢餓藝術家的尊嚴。黑沒有說明這一系列動作如何在舞台上實現,似乎也沒有考慮過可行性。不過,愛菲卻認為應該先考慮必要性的問題。如果這樣做是必要的,那就要盡力想出令它可行的方法,例如燈光、走位、布景的配合等等。我不肯定這是不是必要的,我只是覺得它是不可行的。我還沒有在舞台上裸露身體的心理準備。而且,那是個小劇場,觀眾幾乎就坐在演員伸手可及的地方。這是個無可克服的距離。但是,作為一個專業演員,我沒有提出反對,把一切留給導演定奪。只是,整個場面和那個姿勢一直困擾著我,隨著演出接近而愈趨嚴重,甚至到了寢食難安的地步。復發的胃痛令我吃不下東西,結果體重極速下降,反而令體形更符合角色的要求。在誤打誤撞下,我彷彿真正進入了飢餓藝術家的狀態。

除此之外,演劇本還有其有待解決的問題。第十七場「苦行僧」突然轉為滑稽搞笑的調子,以及那些模仿《金剛經》的偈語,究竟是純屬嬉戲還是內有深意,我們都未有很好的把握。而遲遲才交出的全劇的尾場,僅僅是寫 K 回到最初的地鐵月台上,頓覺種種事情如夢似幻,似乎沒有為之前不斷抛出的難題作出有力的總結,好像只是把一切懸空。就這樣,不二蘋果有點突兀地忽然出場,並且唱出插曲〈The Art of Hunger〉作結。

針對這些難題,愛菲苦苦思索,有一天突然宣佈,要加強整個劇的音樂元素。她解釋說,並不是在表面上向音樂劇靠近,也不是單純地多運用配樂,而是從語言和形體的音樂性入手,在節奏、結構和層次上呈現一種音樂性的經驗,以解決在劇情上欠缺動力和結論的問題。所以,就線性來說,K所經歷和面對的衝擊以層遞式增長,到了「囚禁」一幕達到高潮,形成假死的狀態,在「飢餓藝術家之死」一場則得到重生,在「苦行僧」一場得到解構和領悟,最後在終場回到起點,但卻是經過洗滌和轉化,而不是原地踏步。這種時間結構上的韻律必須加以強化,以達至音樂性的而不只是劇情性的感染。而在劇本中已設定的兩個層次,即分別為K的主體故事場景和父親/飢餓藝術家的獨白場景(文字改編自卡夫卡的原著),現在以音樂上的「聲部」概念來處理,帶出當中的「對位」。另外又引入合唱隊的形式,把原本屬於父親/飢餓藝術家的長篇獨白的部分,改為以青年戲劇工作坊的年輕人組成的合唱隊合誦,由個人自述變成旁觀者的敘述。而身為年輕人的合唱隊,也因此和年輕飢餓藝術家K產生了某種連結和並置,甚至是情感上的共鳴,也在這個層面造成了兩代人對話的空間。另外,就實際的音樂運用來說,她嘗試把原本局限於劇終的不二蘋果的歌曲和音樂,以變奏的形式用於全劇的不同位置,成為貫串全劇的核心旋律,到了最後由不二蘋果出場並親自演唱,就不那麼突然和生硬,而亦有助於把整體的音樂性前置,訴諸觀眾的直覺體驗。愛菲慨嘆說,只可惜這個方案出現得太遲,在兩星期內能立即改動的地方不多,演員們也未必能適應全新的構思。但是,縱使最終未竟全功,能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也不失為良好的進展和難得的學習經驗。

我未能完全理解愛菲的意念,只懂盡力做好自己的部分。我看著初次執導的愛菲為了這些劇本問題而陷入困惱之中,連修行有素的心境也起伏波動,情緒也變得繃緊和不安,甚至因此而生了一場大病,但卻依然努力不懈地尋求解決方案,心裡實在欽佩萬分。愛菲甚至在重感冒中還堅持指導排練,讓我也不敢為了自己的疑惑和不濟,而拖累了整個劇的進程。心中藏著的憂慮,也就不敢向愛菲表露了。

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Dung Kai Cheung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