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人兒左弓步,轉左胯蹬右腿,左手居下向外撥出,掌心向下按於左大腿旁,右手同時取中線於胸口向前慢慢按出一掌。摟膝拗步打得不錯。然後右腳向右斜前方出步,重心轉向右腿,左腳向正前方出步,右手收於右胸旁側,左手置於胸口正中,手心向下,手肘向前。轉左胯蹬右腿,左手向前撥出,右手握拳,在左手下方打出,左手收回,掌心置於右拳後方。這下搬攔捶打得似模似樣。之後繼續轉左胯,右手向左前方敷蓋,手心向下,再轉回右胯,蹬左腿,重心往後移,右手隨即在左臂上方收回,兩臂從交叉到分開,貼近身體時一起往下按,待完全鬆沉,蹬右腿,重心向前,兩掌同時提起,向前推出。這下如封似閉做得有點勉強。再轉一點點左胯,雙手向左敷蓋,然後轉右胯,蹬左腿,重心回到右腿,面向右九十度轉,雙手由下至上弧形揚起,至右上方,再轉左胯,帶動雙手落下,收回身前,兩手於腕處交叉,手背向外,右前左後,成X字狀,稱十字手。雙手繼續互黏,在空中畫一小圈,兩腳並排,距離如肩闊,交叉的雙手於胸前正中推出。最後一式,太極還原。雙手分開,向左右兩邊平向展開,手心向地,直至整個人大字形站立,然後兩臂向前,直至平肩向前方平伸,再把兩臂收回,雙掌貼近身體時向下按,按盡之後兩手鬆垂於大腿外側,回到無極狀態。
愛菲舞著提線木偶孫悟空,打了一節太極拳,比自己打更疲累。太極講求鬆沉,馬步靈活而穩健,手輕如棉,取力於地。提線木偶卻是自上提起,發力於上,輕飄飄的、晃盪盪的,高來高去。要提線木偶打太極拳,似是違反彼此的原理,徒具虛形。老師傅劉木卻教愛菲說:打太極拳,也不是一味沉吧。在沉之同時,其實頭頂就像有無形的線向上提起,脊骨才會做到中正安舒。這是寓提於沉,沉中有提。相反,控制提線木偶,是寓沉於提,提中有沉。要木偶能沉,能穩,能踏實,不盪來盪去,首先要拿線段的雙手能沉。要拿線段的雙手能沉,就要整個人都能沉。不只是形沉,也同時要神沉。木偶師自己不沉,木偶就吊吊揈,發不了力,活不起來。你既然懂太極拳,應該明白這個道理。道理愛菲是明白的,但要做到便非要勤加練習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