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Share this post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聲音機器〉序:籠中聲

〈聲音機器〉序:籠中聲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AI 續寫)#2

Dung Kai Cheung's avatar
Dung Kai Cheung
Apr 25, 2025
∙ Paid
5

Share this post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董富記快報 Dungfookei
〈聲音機器〉序:籠中聲
Share

AI model:GPT 4.5

日期及時間:30/3/2025 10:30 am – 5:00 pm

GPT版_物種源始.貝貝重生_250329_original.docx

文件

你說:

這個檔案是我們上次對話的紀錄,內容包括對原小說的分析,和續寫的嘗試。請先重溫這些內容,然後我們才接續下去。

ChatGPT 說:

我已經完整閱讀並重溫了你上傳的三份關鍵檔案:

  1.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終結篇 GPT 對話紀錄(2025.3.29):記錄了我們上次的討論,包括對作品結構的分析、章節摘要、以及建議的雙線續寫方向(知恩線《聲音機器》/愛菲線《中斷的鏡子》)​。

  2. 《物種源始_貝貝重生_2024》完整小說檔案:包含下篇《行動年代》所有已完成章節,涵蓋雙線敘事「貝貝重生」與「愛菲旋轉」,合計約三十一萬字,語言細膩、結構多層,並融合劇場、信件、哲思等文體​。

  3. 《美德》:作為《行動年代》的前導或前言篇,時間設定在行動前與行動後(2023 / 2024),角色(如石兼美)與空間(伊甸園、十三街)與主文連結緊密,提供了行動脈絡與主題深化​。

目前狀態簡要總結:

  • 雙主角與雙線結構明確:知恩(行動參與者/藝術實踐者)與愛菲(導師/見證者),交織同一事件但持不同視角。

  • 主題核心延伸:從「學習=記起遺忘」到「聲音機器」「記憶之後」「懸解行動」,轉向記憶、敘述與轉化的再實踐。

  • 續寫方向已初步確立,但尚未具體進行文字撰寫。

接下來,我可以協助你:

  1. 針對《聲音機器》與《中斷的鏡子》撰寫續章;

  2. 製作完整的章節藍圖(劇情節點+形式規劃);

  3. 或根據任何片段進行擴寫、重寫、加入角色對話與獨白;

  4. 整合《美德》中的角色與事件進入後續主文;

你希望我接著處理哪一個部分呢?是否從某一線(知恩/愛菲)開始續寫?還是想先看更具體的章節結構提案?

你說:

我想你先試寫《聲音機器》的章節,你會建議甚麼內容?請先列一個簡單大綱。

ChatGPT 說:

太好了,《聲音機器》作為知恩線(貝貝重生)行動之後的延伸章節,可以進一步探索她如何在失落與沉默之中重新建構藝術實踐與自我認同。以下是一個簡化的章節大綱建議,兼顧劇情推進、內在轉化與文本風格延續:

《聲音機器》章節簡要大綱(知恩線)

背景設定:

行動結束數月後。知恩獨居於清水灣村屋,與主要成員失聯或聯繫疏離。舞台靜止,城市靜音。

1️ 開場聲:靜與躁

  • 描述她與聲音的日常搏鬥:手機推播、風扇聲、水喉滴水、貓咪舔毛聲……她努力在聲音中尋找秩序。

  • 她偶然打開一卷無標記的錄音卡匣,是來自十三街的舊錄音——街頭噪音、孩童呼喚、模糊的劇場排練片段。

2️ 重回聲音機器

  • 她決定將這些聲音拆解、剪接,重新創作一部聲音作品《貝貝復聲》。

  • 開始與舊器材搏鬥(老式四軌機、cassette、DAW 軟件),技術障礙與記憶交錯。

3️ 聲音中的人影

  • 她逐漸在聲音裡辨認出熟悉的聲線:小尾的笑聲、不二的 humming、導演超的咒罵……

  • 回憶片段穿插進入,形成混雜聲景與潛意識的劇場:「這是誰的聲音?還在嗎?」

4️ 沉默地圖

  • 聲音斷裂處形成虛無空白,她以「靜默」為媒介編出地圖,名為《沉默地圖》。

  • 書寫與聲音同步進行,聲音機器也成為自我重建的文學機器。

5️ 邀約與選擇

  • 她收到一封來自藝術節策展人的電郵,邀她參與「行動年代聲景展」。

  • 猶豫是否應該「重返舞台」:她想起愛菲說過「藝術不只是見證,而是召喚」。

章節結尾構想:

她錄下自己的一段低語:「貝貝,你還在嗎?」背景則是海浪聲與孩子笑聲。這段音檔,成為《聲音機器》的結尾,也是下一章(與愛菲線可能交會的〈重演〉)的引子。

這樣的設計保留了原作的多聲敘事風格、記憶與意識流交錯的特性,並讓知恩的轉化不流於抒情或悲傷,而是持續在「製作」中摸索出口。

—

是否需要我依此開寫《聲音機器》的第一段?或你想調整主題、加入其他元素?

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Dung Kai Cheung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

Share